中华传统节日总的精神是:循天时,重人伦。
节日民俗不似凝固不动的山岳,却似奔流不息的河川,不断发展衍化,随着民族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展而发展。中秋节节俗的发展,越来越注重人世间的家国情怀。
中秋的月亮是圆的,中华民族非常重视“圆”,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就在世界上第一个给出“圆”的定义:“圆,一中同长也。”(《墨经》)。这个“圆”在中国人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,而是积淀着许多人文意蕴。在古代中国人的想象里,天是圆的,故以圆为天的代称,也称“圆宰”,主宰万物、覆盖一切。“圆通”彰显无障碍,运转无穷。圆是完整的,周全的,没有缺欠,所以理想境界叫“圆满”。圆满就是十分完整、完善、完备,是天的完整无缺的状态。在中国人的深层观念里,天还是圆融的,圆满融通,圆,合,和,是内在地相通相融的,属于同一个文化心理结构。圆则合,合则圆;圆则和,和则圆。圆满是合一和谐的。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,希望月亮圆满时也希望人间圆满,人月双圆。
圆满体现在人间,首先就是团圆,“月满人圆”。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,“十二度圆皆好看,最团圆夜是中秋”。中秋节,天上月圆,地上人圆,花好月圆人团圆。团圆首先是天伦之圆,夫妻团圆、亲人团圆,骨肉情深,家庭和睦,安享天伦之乐,所以叫团圆节。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。与此相应,中秋节突出的情调是温馨。它的格调跟西方狂欢节的格调不同,不是狂放火爆的,而是恬静清雅的,抒情的,富有诗意的。
中华民族的这种团圆意识是很宝贵的。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,中国的伦理很讲究群体,整体性,对整体的义务。你看团圆,如果意识中只是自己一个人,一个个体,我在这里自圆自足,有什么团圆不团圆呢?团圆不是一个人,团圆是有个群体,是我跟我的亲人,我的家庭,我的朋友,我周围的人团圆。这种群体意识,造成了中华民族一种整体感、集体的观念,一种人伦的责任感。
中华民族的整体感使中华民族向来重家国情怀,家和国是同心圆,家国一体,由小家的团圆扩展到民族、国家大家庭的团圆,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,这种凝聚力就是团结,各民族团结、社会和谐、国家统一。国家的团圆统一就叫金瓯无缺,金瓯是圆的,没有缺欠,代表领土完整统一。团圆,成了这种家国观念生成的心理元素,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的深层心理结构。这种深层心理结构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结构形态,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的心理依据,也是我们今天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种精神资源。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理深层,总觉得我们的国家需要各民族大团结,领土完整,国家统一,这才是团圆、圆满。团圆是生活的一种愿景,愿意看到的生活状态。团圆成为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、生命境界。这是中华民族历久以来养成的民族心理,这种文化心理是华人的心理特征之一。与大团圆相连的大团结心态,是我们民族的性格,民族的心理特点。我们向来讲天下一家,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,现在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。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好、发挥好团圆团结心理结构的正能量,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,成为“协和万邦”的精神基础,为中秋节注入时代精神。
时代在发展,团圆的方式也在发展,已不限于聚在家里吃一顿团圆饭的固有模式。中国人把赏月跟欣赏大自然的山水之兴连接在一块了,倘佯于山水和清风朗月之间,这是亲近自然,调节身心,陶冶人生,与自然相通相融的很好的文化传统。“惜花春起早,爱月夜眠迟。”因为爱惜花,春天起得特别早,要欣赏姹紫嫣红;因为爱月,夜里睡得很迟,依恋着碧空皓月。这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近,中国人的休闲。现在旅游业兴,把传统的山水之好跟赏月的雅兴结合起来,可以开展赏月专线游,“月亮走,我也走”,既要走出家门旅游,又要合家团圆,于是“合家游”、“亲子游”、“举家自驾游”、 举家到民宿和渡假型酒店游乐等方式,也成为两全的选择。团圆之处便有“家”的温馨。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还举办过两岸三地若干城乡、全球各地华人共赏圆月的活动,借助现代科技,让地球村的村民共聚圆月之下“千里共婵娟”。